在一場思沙龍的過程中,一如往常的放出了影片介紹世界重要議題,後來講者講了一個小時,只留下了半小時不到進行討論,似乎跟往常有些不同,思沙龍的特點就是在最後時,能與該議題代表人物進行思想上的交流,因為如聊天一般的討論,因此稱之為沙龍。但今晚卻只留下了半個小時,只有三人提出問題,有點少。
我很榮幸的當了第二發問者,問了以下問題:
- 本日影片中提到,水權是最直接可由政府操控來進行管制的拒絕瓶裝水方法,現在推動的拒喝瓶裝水活動卻只是抑制消費者的慾望,請問現在台灣人民是否有任何行動在抑制水權私有化的現象?
- 影片與投影片中再再提到只要具有正確的價值觀,認定水權是不能私有化的、了解瓶裝水如何讓我們看起來很"蠢",而又提到人只聽的到錢聲,卻聽不到蟋蟀叫,是在意的點不同,可以發現我們的價值觀與在意的事情幾乎都是小時的教育所影響,而2006 Ken Robinson的School Kills Creativity中又有提到從工業化時代之後到現在的教育,都是為了要準備未來在工業世界中所需具備的能力,那是否應該從教育的本質來進行另一方面的改進?
- 政府的水價有多便宜、重新提了一遍瓶裝水的成本與售價的差異、以及為何要這麼蠢的繼續喝瓶裝水呢?(這部份就是耗時一小時的投影片中的主軸)
- 印地安人的生活方式、重新體驗自然即能有所感悟、這樣價值觀會自然建立起來,何須如此複雜?以及.....為何還要喝瓶裝水呢?
於此開始,一種不熟悉的憤怒感開始冒出,可能是被忽視的感受,或是對於思沙龍的期待落空,原本我就是因為討論部份通常都很精彩,可以訓練思考反應與邏輯才去的,真的有點失望。而我也有在結束之後向思沙龍反應,但或許是負面情緒已經開始累積,說話都有點指責的味道,總監還有好好的解釋與溝通,但可以注意到的是當我提出水權議題不受重視、缺少回覆之類後,卻沒發現寫在手冊第一頁的下一場關於"水權"的沙龍),旁邊的一同聆聽的女工作人員指出手冊上得訊息後便笑了一聲轉頭就走,還真的更加令人心寒。走出會議廳,我到底因為什麼而生氣?反應不好?失落?精心想出來的問題被忽視?(主持人也可以說"更相關的議題在12月底會再次討論"阿)又或是對於自己雖然有好意見,卻沒有好好表達出來而自責?...讓我再想想。